2009/4/2

找一台適合跑 Linux 的電腦


Neng-Yu Tu (Tony Tu)

一定很多人很奇怪, Linux 不是幾乎每一台電腦都能跑嗎 (還有人覺得爛電腦跑 linux 剛剛好 ;-) ) 這有什麼好寫的?. 如果知道當初為了找 Harald 選定 OM developer 要用的電腦, 親自跑了 4 - 5 次光華商場還找不到適合的主機板, 就可以理解我為什麼會把這件事挑出來寫一寫.

其實當初 (2007 年) 指定的規格並不複雜 ;)

* 網路晶片組必須要 Intel 或 Marvell
* Intel 整合式繪圖晶片組 (945G), 板子上必須提供 RGB 輸出
* CPU 要有 4Mbytes 以上的 layer 2 cache
* 要有 DVI add2 卡

由於大部分的電腦使用者都會買分離式的 3D 顯卡, 其實本來整合式顯卡的板子在台灣消費市場就不多. 因為缺了 3D 顯卡, 這類板子可能都是假設使用者是辦公室或居家消遣用, 搭配的網路晶片組大都使用 realtek 或 attansic 的晶片.

當初會想找 Intel 和 Marvell 網路晶片板子的理由是: 相對來說產品比較 community friendly (晶片文件, 說明, 原廠的 linux 驅動程式原始碼及支援), 同時還支援一些遠端開機/安裝等功能 (Linux driver supported). 最重要的, 據說穩定性有差, 但是我沒實際測過, 只好姑且當參考.

使用整合式顯示晶片的原因: 是因為 Intel 有一個 community type project 提供整合式晶片組, 支援 Linux 的 2D/3D 顯示驅動程式 http://intellinuxgraphics.org/documentation.html . 所以基本上你不需要另外掛 ATI 或是 Nvidia 的 binary 非 GPL 驅動程式, 還需要作一些雜七雜八的設定, 就可以 "有" 3D 加速的功能.

而 DVI ADD2 卡, 就是可以讓整合晶片組, 由原本的主機板內建的 RGB 輸出, 透過一張簡單 PCI 卡直接提供雙 DVI 輸出. 這張卡不貴, 可是可能大部分用整合式晶片組的人, 都不知道 Intel 主機板加一張 PCI 轉卡就可以有雙 DVI 輸出, 不需要另外買 3D 加速卡 (Windows 系統插上去也會主動認得, 不需要另外裝驅動程式, 神奇吧!!!). 不過 DVI ADD2 當初真是天殺的難找, 台灣大家都裝 3D 顯卡, 哪來的那種東西阿. 後來好不容透過採購管道, 找到 DVI ADD2 卡. 後來居然還有另一段插曲, 某個相關研發部門, 因為需要 DVI ADD2 卡做試驗, 而台灣的庫存卡被我們買光了, 還跑來找我們借卡試 driver.

CPU 要有 4MB 的 layer 2 cache 則是為了編譯程式的需求, 跟一般 2M 的比起來, 4M 大概可以快 20-30 %, 在當時 C2D 只有 E6420 的 CPU 有 4M layer 2 cache. 而且, 後來 C2Q 的 Q6600 有一段時間可能是因為庫存或是推廣, 賣的比 E6420 還便宜 (非常奇怪), 而且還有 8M layer 2 cache. 所以後來 E6420 買不到, 就直接升 C2Q Q6600. 結果是編 FR 的 kernel under 100 秒.

後來好不容易挑到一張 ASUS 的 P5GZ-MX 符合規格, 但是要買時, 945G 的板子又已經停產 . 台灣又沒有符合需求的 (此時發現國內廠商放在國外賣的板子種類, 跟料好像都比台灣本地要好...火...), 轉成 Gigabyte 一張 965G-DS3, 試完可以, 又因為採購的人找不到廠商願意客製化大量加保固. 後來還是輾轉買到 ASUS 某個 965G solution.

結論是, 每一個選擇, 都有背後的原因 ;) 後來果然大家也沒花什麼時間 tune driver 這 tune driver 那, 省了一些時間, 但是很多當初想要做的 fancy 功能也還是沒用到 (如網路安裝所有機器, 遠端控制...等). So, 還沒 implement 就開始 optimization 不是只會發生在 coding 上 ;)

下次各位有興趣, 可以試試找一張內建整合顯卡的主機板, 然後還是用 Marvell 跟 Intel 網路晶片的 solution 是不是很難 ...

沒有留言: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